想像一下,一個稍微不同的妳從房間另一頭走來,與妳四目交投,用妳的聲音跟妳打招呼,妳會有什麼樣的感覺?

一對失散姊妹的重逢,
一段鮮為人知的祕密實驗被重新提起,
在探索生母往事的過程中,也逐步解開自己的身世之謎。


根據統計,失散後能再團聚的雙胞胎,全世界不到三百對,而且重逢者多半是被親戚收養。在寶拉與艾莉絲前三十五年的人生中,她們從來都不知道彼此的存在。她們的重逢,逐漸從陌生人朝姊妹關係復合,但關於身世與拆散她們的種種疑問一直縈繞她們心頭……

※ 《孿生陌生人》(7月26日即將上市),將與您一起探尋這對被迫拆散的雙胞胎,她們失去的三十五年光陰。

▼內文搶先曝光

我們不需要想像。襁褓時期,我們就被不同的家庭收養,扶養長大,直到三十五歲發現我們是雙胞胎,才首度重逢。

努力適應真相之餘,我們自然而然記下共同的發現。重逢的頭三個月,我們通了上千封電子郵件,比對彼此最愛的電影、書籍與食物。很快我們就發現一些不可思議的相似之處,但也有驚人的差異。

深入瞭解彼此的同時,我們不免開始研究先天遺傳與後天教養的影響。我們想知道哪些個性是基因造成的,哪些又是環境所形塑。

我們原本的想法很單純,只是想記下重逢的始末,後來卻演變成一個讓我們聚首兩年的計畫。我們一起探查了原生家庭的背景與當初拆散我們的原因,結果發現領養機構不堪的內幕。令人沉痛的是,不是命運或環境拆散了我們,而是一個大家早已揚棄的理論——雙胞胎對孩子與家庭都是負擔。有段期間,一群祕密研究同卵多胞胎的研究人員追蹤我們,以及其他硬被拆散的雙胞胎與三胞胎。

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雙胞胎故事,描述失散雙胞胎的重逢,例如文學名著《乞丐王子》(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)與經典電影《天生一對》(The Parent Trap),情節都在探討我們對本性的好奇。這類歷久彌新的故事都在問一個問題: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原因是什麼?

達爾文(Charles Darwin)的表弟英國人類學家法蘭西斯‧高爾頓(Francis Galton),於一八七五年率先進行雙胞胎研究,此後科學家的好奇一直不減。高爾頓比對過一些同卵雙胞胎與異卵雙胞胎後作出結論:「先天遺傳的影響遠大於後天教養。」從此,擁有相同DNA、但在不同環境中成長的同卵雙胞胎,便成為研究人員探索「先天抑或後天」的目標。二次大戰期間,門格勒(Mengele)在納粹集中營對雙胞胎作了慘絕人寰的實驗,之後這類研究驟減。大家普遍認為行為並非天生,甚至認為這種想法帶有種族歧見。

如今,多數領養機構禁止拆散雙胞胎,認為這可能造成不良影響。曾以《雙胞胎》(Twins: And What They Tell Us About Who We Are)一書獲得普立茲獎的勞倫斯‧萊特(Lawrence Wright)估計,全球重逢的失散雙胞胎不到三百對。不過他們的際遇大多與我們不同,由具血緣關係的親人撫養,知道自己有孿生手足,或者彼此已聯繫多年。

超音波掃瞄可以看到雙胞胎在子宮裡,時而親吻相擁,時而拳打腳踢。顯然,雙胞胎打從娘胎便密不可分。然而,我們雖在娘胎共處了九個月,三十五歲重逢時,卻是不折不扣的陌生人。

(精采內容詳閱時報出版,《孿生陌生人》,7月26日精采上市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ymour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